本報記者 趙漢斌
落實2018年6月14日在昆明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內容、協調服務南亞多國外事機構和中外企業……2018年歲末,在昆明人民東路一幢不起眼的小樓里,人員在穿梭,機房指示燈在閃爍,各平臺工作緊張而有序。
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落實打造我國對南亞各國技術轉移重要樞紐的布局,2014年6月,科技部與云南省人民政府聯合南亞相關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共同設立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中心秘書處落戶在了云南省科學技術情報院。
云南晶能公司在印度的太陽能光伏取水示范工程,村民不僅有了干凈水喝,耕地灌溉用水也有了著落。云南晶能公司供圖
輸出中國技術 收獲贊許與友誼
李榮盛,云南陽光道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這幾天他最要緊的工作是一面盯緊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東彎快速通道工程,一面準備一個新國際項目的投標。此前,他率領技術攻關團隊,成功解決了巴基斯坦南部國道極端高溫環境下瀝青路面軟化點低、路面易受損的問題。
“用中國技術,我們的瀝青路面軟化點提高到90℃。這不僅解決了困擾巴基斯坦的高溫重載下瀝青路面易形成車轍的問題,還形成了專利技術與設計、施工指南,指導我們修建平整耐用的公路!”巴基斯坦國家公路局科研與培訓中心主任沙菲克博士這樣稱贊。目前,這項技術不僅轉移到了瓜達爾港工程,還應用到了同樣高溫條件下的老撾萬象至巴色的公路建設項目。幾乎同時,印度擬建的幾個高速公路項目也主動找到了李榮盛。
“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在這中間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僅是技術信息交換的紐帶,更讓南亞國家認識了中國技術和中國企業。”李榮盛感慨道。
除此之外,我國自主培育的小麥、稻谷、玉米等先進品種在孟加拉國和尼泊爾進行了試驗推廣,受到當地歡迎。
“我們開展技術轉移合作的歷史很長,但發展最快的是近5年。”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云南省科學技術情報院院長馬敏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國內外各方的合力支持下,5年來,他們已在阿富汗、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建立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并正在與印度探討建立分中心,與南亞7國相關部門和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與渠道,促成80余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的簽署和落地。
制度創新 促進技術轉移與交流
在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納格浦爾市沃爾塔縣,眼下正是缺水的干季,但今年起,納塔拉村和皮姆帕爾岡村的村民不再受缺水困擾。中國企業援建的太陽能光伏取水示范項目,給他們引來了清泉,兩個村1200名村民有了干凈水喝,810公頃的耕地灌溉用水也有了著落。
“我們用國內成熟的新能源技術,解決了示范點老百姓很現實的問題。項目不僅得到了我駐孟買總領事的高度肯定,也受到了當地村民和各級政府的歡迎。目前當地對新能源提水的需求很大很大。”負責項目實施的云南晶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定文告訴記者,對企業來說,未來的市場前景同樣也“很大很大”。
傅定文的團隊也是技術轉移平臺的受益者。“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技術轉移交易平臺由企業與政府非盈利部門共同組建,是集公益性服務、市場化運作為一體,以‘線上+線下’為主要運營模式的國際性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
平臺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主任尚曉慧說,如應用廣泛的太陽能光伏取水、農作物育種試驗這樣的公益性服務,主要是通過線上對公益性信息進行發布和查詢,結合線下展開國際技術交流、技術援助、資源引介、人才培養、小微企業公共培訓和咨詢等專業服務。在市場化運作環節,主要通過對技術轉移全鏈條、知識產權全領域的服務需求進行技術轉讓、申報和許可,提供有技術含量的商品服務購買交易、項目投融資以及企業合資并購、分包等實現全渠道資源整合營銷服務。
在創新服務方面,由于這是由政府監管、銀行資金托管兼市場化運作的國際化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有第三方平臺、資金銀行托管和全程保障賠付的安全支付保障。“這極大地維護了合作各方的利益,也有利于各方增進互信與深度合作。”平臺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張維說。
創新開放的平臺最具活力
鄭光宏是萬克新能源科技公司的高級投資經理。不久前,他在長沙的一次論壇上結識了尚曉慧。一周后,他們的一批科技產品很快就上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官網。
“經過詳細審核后,他們很快就做到了。行動之快,讓我驚嘆!”鄭光宏說,他所服務的企業有成熟的儲能技術和產品,園區綜合供能、儲能集裝箱、光儲一體化、運營商5G電源、智能微電網等恰恰在南亞、東南亞各國有廣泛的需求。“開放的平臺給了技術企業新機遇。”
此外,已建成的中國—南亞東南亞國際技術轉移交易網,具有商城、政務、搜索、資訊、會員和孵化六大功能模塊,可以為客戶提供技術成果展示平臺、知識產權綜合交易、科技情報、成果轉化拓展、科技人才五大創新服務和科技成果交易、咨詢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知識產權成果交易四大信息服務。到2020年,年交易量可達1000余件。
馬敏象認為,5年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擴大了科技“朋友圈”,不僅在轉移、輸出技術,更讓國際先進的理念走進來,推動共享創新成果,服務“一帶一路”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