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東京6月16日電(記者陳超)6月15日,日中防災環保研究會在東京理科大學森戶記念館舉辦第六次公開科普講座,邀請核安全、水處理、抗震等領域的華人知名專家為在日華僑華人講解福島核輻射現狀、用水安全、抗震防護等知識。
講座由三個科普報告組成:研究會理事、核安全問題專家李銀生的《核輻射及其環境影響》,研究會理事、上下水處理專家汪兆康的《福島第一核電事故對飲用水安全性的影響》及研究會副會長、防災技術專家李鷗的《首都圈大地震的可能性與防范》。
李銀生從元素周期表入手,簡要地介紹了核輻射基礎知識、核能發電原理和核反應控制機理,講解了核電站的安全防護結構。對福島核電事故的后續處理現狀,做了詳細說明,尤其針對核輻射對大氣、陸地和海洋的影響,做了詳細的講解。通過講解,消除了聽眾的很多疑慮。針對水產品的放射性元素富集問題的提問,專家以詳實的數據做了解答。對清除核污染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固體垃圾和污染水后續處理問題,專家和聽眾一起分享了一些國際主流專家的觀點。
李銀生專家講解核輻射及其環境影響
汪兆康有豐富的水處理經驗,他介紹了自來水的處理流程,并且澄清了對瓶裝水認識誤區。瓶裝水執行的是食品衛生法,而自來水執行的是水道法,自來水的水質標準要高于桶裝水的標準。專家著重介紹了福島核電事故后,對飲用水有較大影響的兩類代表性放射性同位素,即半衰期短的碘131和半衰期長的銫134、銫137的處理方案。專家指出日本自來水的水質很好,可以直接飲用。國內的很多城市自來水廠的出水也可以直接飲用,但由于很多城市存在管道老化等問題,水龍頭出水與直接飲用尚有一定距離。
汪兆康專家講解福島第一核電事故對飲用水安全性的影響
李鷗用統計數據介紹了日本的國情,介紹了日本地震的歷史以及由日本政府組織專家推測研究的未來30年東京地區地震發生的概率。以互動方式向聽眾普及了地震災害的基本常識和防災意識。專家介紹了日本的房屋抗震標準,東京地區的地基液化風險圖等,提醒聽眾平時就留意當地政府發布的防災信息,不要盲目聽信網絡群體里的小道消息。李鷗介紹,地震發生時,以桌下躲避、用柔軟物件防護頭部等方式為宜,建筑物一般安全,不要輕易跑出屋外,更不宜跳樓。電視發布地震預警時,將煤氣關閉、將房門打開,避免失火和房門變形無法開啟等,都是有效的緊急對應手段。
李鷗專家講解首都圈大地震的可能性與防范
這次公開講座的三個科普專題,都是在日華人既關心、又容易誤解的內容。三位專家的講解既包含了專業知識,又讓聽眾通俗易懂,還直接解答了聽眾想知道的答案,聽眾反響良好,講座取得了明顯科普效果。
講座由研究會副會長、東京理科大學教授趙新為主持,研究會會長馬貴臣、副會長楊克儉分別致開幕辭和閉幕辭。專家們共同的看法是,在日本的中國人是防災弱勢群體,要加強防災意識、了解日本的防災系統,受災后保持冷靜,可以利用日本的防災系統和家人朋友即時取得聯系,也要與使館保持聯系。
講座由華人團體燕趙會協辦,得到駐日本大使館、東京理科大學、在日中國科學技術者聯盟、日本華僑華人博士協會、留日博士專家團的大力支持。
日中防災環保研究會于2016年3月在東京成立,由在日本多年從事防災環保等工作、具有豐富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的華人專家學者組成,在推動與加強中國的防災環保事業的進程、促進中日兩國間在防災環保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